“城市地标”让桥底更有趣天河桥下空间大变样你
发布日期:2024-03-23 作者: 铝卷

  本文原标题:《“城市地标”让桥底更有趣,天河桥下空间大变样,你去打卡了吗?》

  我们将这里原来曲曲折折的通勤路线拉直了,行人通过这处桥下空间,路程缩短了约30米,按一个成年男子正常的步行速度1m/s来计算,这附近写字楼的员工一天经过这里4次,一年将能节约12小时,无形中相当于节约半天的年假呀。”站在黄埔大道与猎德大道交会处的桥底空间,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主创设计师罗友斌向前来参观考察的专家们介绍。

  这里是他最近几个月来最常来的工地现场。他所在单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负责本次天河区桥下空间改造的设计工作。经过数个月的施工改造,工程即将竣工。之后,这里还会增加公共舞台和休憩空间,满足周边居民活动需求,也将成为附近写字楼白领解压的好去处。

  作为城市的“灰空间”,桥下空间以往都是被忽视的存在。在2017年,天河区的桥下空间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焦点。为了对标国际城市,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实现桥下空间运营的精细化、品质化,广州市天河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简称“天河区住建局”)对外宣布,要对天河区核心片区58座市政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改造”。在改造之前,天河区住建局联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发起一场针对改造方案、改造意见的有奖征集活动。

  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不少桥下空间利用的“妙招”进入公众视野。桥下空间港湾式自行车停车位、复合型慢行道、公共舞台、加装照明设施……这些改造内容,无不融入并借鉴了公众的智慧。

  黄埔大道与猎德大道交会处的桥底空间除了拉直桥下空间的通勤路径、完善慢行道外,还有一系列的变化:镂空板装饰的桥底天花不仅亮化了桥下空间,还有一定的降噪功能;复合型慢行道的实施将不同速度的交通行为(行人、自行车、外卖助动车、婴儿车、轮椅等)各行其道,安全畅达通行。“一个城市的温度更加体现在它对的关怀与重视。”据罗友斌介绍,桥下后期还会有一些关于冼村居民回忆的展示设计,为冼村改造回迁的居民感受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罗友斌看来,征集来的公众意见建议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可落地可操作性,但这些意见真实具体,而且有参考价值。他们还通过不同实验和现场交通数据的采集,让经过这个桥下空间的居民“用脚投票”,做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公众是这里桥下空间最重要的使用者,我们所做的规划设计是希望这里变成公众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形象工程。”

  在征集活动中获评优秀案例的作者邝子颖从事建筑规划设计,他表示,“平日我们工作是‘在直升飞机上面做设计’,和使用的人之间有巨大距离感。这次活动,我们大家可以让使用者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我们的设计里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加微观、更接地气地去回应社区里的一些需求。”

  在天河核心的CBD区域,一轮整体提升也同样在有序展开中。作为广州的“经济发动机”,天河CBD的目标指向了“世界前十CB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天河CBD整体贯通、便捷通达、景观环境、功能复合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为了更接地气,让改造成果更具针对性,更加深入民心,在2017年,天河CBD管委会和设计方、媒体联合发起一系列公众参与活动,请全民共谋共议CBD的升级发展,为整个城区的逐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微观介入改造的路径。

  在整体提升计划提上日程时,天河CBD管委会副主任黄德树就已经表态。此次改造不是“重建”CBD,而是针对已经成型的区域进行微改造,解决这些年来出现的交通、环境等各类城市问题。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骆建云指出,“微改造”假如没有公众一起参与、只是设计师自己闭门造车的话,肯定不足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在那么高大上的写字楼里面上班的白领,当他下班走出这个雄伟大楼,回归到一个普通市民的时候,他所面临的烦恼、他所面临的困境可能油然而生了。”

  “微改造”出手,天河CBD变了样,不少变化在具体的细节中已开始展现。比如,珠江公园西门开门迎客,区域内步行系统、自行车道正在完善,街头绿化更加精细,智能移动端导航也加入到部分公共区域的指示系统中以改善停车“荡失路”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不少曾经登上过官方开展的“珠江新城痛点榜单”前二十位。公众通过投票选出来的“痛中之痛”,在天河CBD“微改造”的过程中,排在了整改的最优先级。

  去年3月,天河区计划对这些“城市家具”进行逐步优化改进,发起“路边风景,点亮城市———广州市天河区栏杆、路灯、果皮箱方案设计有奖征集活动”,收集市民对天河区栏杆、路灯、果皮箱优化改进的意见,同时发掘优秀方案设计。不久之后,天河的“城市家具”将变得更“国际范、天河范”。

  获得征集活动“最佳创意奖”的朱毅艺表示,天河区在城市品质化管理方面走在广州前列,“城市家具”的设计体现着整个城市设计的素质,因此“城市家具”的设计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更追求精雕细琢。“果皮箱、栏杆、路灯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但确实是公众天天都会接触到使用到的。设计者从这样的方面出发,每一样都能成为一个研究课题,能写出一本书来。”

  在天河CBD整体提升计划中,南方都市报邀请公益组织视障人士一起出行,为珠江新城无障碍出行系统提意见;邀请若干外籍友人一起实地走访,为花城广场地下空间的指示系统提出改造建议;发起“我心目中的未来CBD”青少年绘画大赛,吸引超过16万人次关注,最终评出的12幅作品被制作成天河CBD专属文化产品,活跃社区文化氛围。小手拉大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了大人们参与的热情,也为公众参与打开了思路。据不完全统计,长达半年的公众参与活动,参与人次超过20万。

  “这不仅把设计当做一个技术工作、一项服务,我们大家都希望让更多市民认识设计、运用设计、参与设计,从而转向全民设计。”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邱健敏认为,城市实验的意义不只在于活动本身,更在于活动对改善公共空间环境的触媒催化作用。

  在罗友斌看来,正是大量的公众意见和优秀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激发了设计单位的创意和灵感。“如果不是借助媒体的力量,我们可能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真正打开思路,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设计上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